义乌一家玩具制造车间内,机械臂精准作业,传送带循环输送物料,电子屏实时显示产量与能耗数据,智能化生产系统让人与机器、数据无缝协同。企业负责人表示,数字化系统优化了全生产流程,显著降低了错误率。
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认为,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、推动价值链跃升,催生新模式与新业态,拓展产业发展空间,同时强化供应链协同和智能制造能力,助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 30%,总体规模连续 15 年居全球首位;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突出,在全世界 504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我国多数产品产量排名世界第一。此前印发的相关意见也提出,要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,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、中试、生产、服务、运营全环节应用,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。
据工信部负责人透露,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从标杆引领转向规模推广,智能制造成效显著,已建成 3.5 万多家基础级、230 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;人工智能正赋能多行业,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加速推广,人形机器人也逐步从展示、竞赛场景走向家庭和工厂实际应用。
传统制造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,借助数字化转型可更好适应新发展模式、实现提质增效。在徐州一家汽车制造公司,冲、焊、涂、装四大工艺无缝衔接且全程自动化输送,每 4 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从总装线驶出,该企业构建了覆盖研发、生产、物流、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,集成焊接机器人、AI 视觉检测系统后,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 95%。天津某冷轧薄板公司生产车间里,酸轧机组高效运转,3 毫米厚的原钢板几分钟内就能压延成 0.5 毫米薄板,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生产数据预判关键设备状态,无故障运行率从 80% 提升至 95%,年产能也从 150 万吨提高到 200 多万吨。
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数字基础,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;同时,数字化转型是复杂系统工程,当前中小企业面临技术、资金、人才短缺问题,多仅在个别环节改造,难以实现系统性突破,且区域、行业间数字化水平差距大,数据接口与标准不统一制约产业协同,需通过制定统一标准、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,推动全产业链协同提升。